新丝路

字:
关灯 护眼
新丝路 > 缅甸风云 > 第23章 细流汇聚成海

第23章 细流汇聚成海(第2/2页)

    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
变化,打破这潭死水。

    就这样,徐轻舟从版纳农场离开,踏上他国土地,来到木姐的简易学校,做起园丁。

    几十名和徐轻舟一样命运的知识分子,踏上木姐这片热土,为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。

    孟牙河谷的老学校,受困于师资不足和学生不稳定,没法全天办学,只能选在晚上给士兵们补课。

    电力有限,没法给夜校提供充足的照明,老校教学成果一般。

    解放木姐后,根据地条件大大改善,张扬索性把学校搬到木姐,借用缅军旧兵营办全日制学校。

    新校学制齐全,从初小一直到高中,每年级都开班,九旅25岁以下的指战员,都要到学校接受半年的封闭学习。

    当然不是要一次上完半年,可以选择分时段就学,每次上15天-20天的课程,并不会太影响本职工作。

    刚成年的战士,要求严格许多,必须进校学习,达到初中学历,才有机会毕业。

    若是成绩好,九旅会送他们上高中,乃至大学,根据地没有条件,就送到内地去,不耽误任何一个读书苗子。

    进社会多年后回到教室,学得很苦,战士们恨不得多一个脑袋。

    旅部办学也很苦,因为是免费办学,学校天天要吃、喝、用,为了将来,大家只能咬牙坚持。

    各级指导员纷纷抱怨,本就人力不足,抽调兵员去上学,人更不够用了。

    抱怨归抱怨,还得乖乖送人到学校,上学后,连长们反而更担心自家的小白菜进了学校,被别人给挖走。

    自我学习,和外来人才补充,两条腿走路更稳,再艰难也要走下去。

    有了两手准备,张扬更不担心知青大规模离开。

    知青自由选择,走的盼望他一路好,来的迎接,根据地提供最佳条件,培养他们成为缅甸的社会主义接班人。

    从60年代开始,一直到21世纪,华夏一直处于人太多和人才不够用的薛定谔现象。

    六七十年代,国家接收不了那么多人才,只能发动下乡运动,同时各部委抱怨人才匮乏,抱怨到后世。

    偏偏又是各大机关,囤积一批无所事事的高极人才,整日埋头公文,虚耗本有的学识和能力。

    这是组织运转时的必然失位,不是每个人都完美匹配到最适合的岗位。

    这样的缺位,却是根据地的机会。

    只要华夏不堵上人才流动的口子,总有被内卷的不得志人才,自动投奔根据地,换个地方发挥才能。

    根据地建设得越好,正向反馈就越多,人才会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缅北,成为九旅的一份子。

    9月份就接收近三百人,使根据地人口突破两千大关。

    张扬相信以后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,持续下去,积累的数量会引起质变。

    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,汇聚成解放缅甸的汪洋大海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